我要參展

人間再無“徐老師”

分享:

1640593185356862.jpg


優(yōu)秀的教育工作者、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退休教師徐國興教授,因病于2021年12月17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88歲。

徐國興1933年9月出生,籍貫江蘇宜興。1956年自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(yè)后,被分配至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新聞攝影教研室任教,198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,1993年6月被評為教授。曾任中國攝影家協(xié)會理事、攝影理論評論委員會委員,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學術(shù)委員,中國藝術(shù)攝影學會會員等。1998年2月退休。

在人大新聞學院任教期間,徐國興同志主要從事新聞攝影采訪、攝影藝術(shù)創(chuàng)作及相關(guān)理論、技術(shù)研究工作,主要講授《新聞攝影》《新聞采訪與寫作》《新聞理論》《攝影技術(shù)》《攝影采訪與圖片編輯》等課程,著有《攝影技術(shù)教程》《彩色攝影講義》《攝影大詞典》等,主編《攝影技術(shù)技法》《攝影造型法則》《攝影理論與實踐》《人像攝影》《攝影藝術(shù)的美學特征》《攝影作品賞析》六冊攝影專業(yè)系列教材,主編《世界新聞攝影作品選評》等書籍。在《新聞業(yè)務(wù)》《新聞戰(zhàn)線》《新聞攝影》《中國攝影》《大眾攝影》《解放軍畫報通訊》等期刊雜志發(fā)表關(guān)于攝影技術(shù)、新聞攝影理論和攝影藝術(shù)理論方面的論文、譯文數(shù)十篇。其攝影作品曾多次入選全國和國際性展覽,并獲得重要獎項:攝影作品《松花江畔》入選第三屆全國攝影藝術(shù)展覽,并刊于有七種譯文版本的《中國風光》畫冊;彩色攝影作品《相映成趣》入選1984年美國舊金山國際攝影藝術(shù)展,并獲得銀像獎;《雙槍手》《鼓浪嶼日光巖》等多個攝影作品入選重要攝影展或刊登于專業(yè)攝影雜志。

從教四十一年來,徐國興教學與科研并重,成果豐碩,在專業(yè)教學和學生思想工作等方面極為負責,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、優(yōu)秀班主任、專業(yè)課優(yōu)秀教師,培育了一大批優(yōu)秀的新聞工作人才,桃李滿天下。

徐國興同志一生勤懇敬業(yè),潛心育人,為中國攝影理論研究、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中國新聞教育事業(yè)發(fā)展作出卓越貢獻,深受廣大師生尊敬和愛戴。




作為徐國興的學生之一,新華社記者劉衛(wèi)兵撰文,以懷念恩師。


人間再無“徐老師”

 

徐老師是我中國人民大學攝影班的班主任徐國興。


2021年年末,京城疫情多變,北風呼嘯。12月17日午后,正參加十次全國作代會的我突然收到人民日報攝影記者徐燁(徐國興之子)的微信:“徐老師今天上午去世?!甭劼牬擞?,腦子里一片茫然。


道別的時刻


一周之前,剛跟人大新聞學院劉夏陽老師通過電話,他說前幾天他們剛到徐老師家里做了“口述歷史”的采訪,很成功。老人家一口氣講了兩個多小時的攝影歷史,思路清晰,不像88歲的老人。接完電話,想起近來沒問候徐老師,趕緊撥通他家電話,電話那邊“滴滴”了幾聲沒人接。心想老師歲數(shù)大又體弱多病,可能在休息,過幾天再打。


微信圖片_20211227162239.jpg

2021年12月中旬,徐國興老師去世前一周,接受”口述歷史“采訪。


后來聽徐燁說,今年入冬后,徐老師身體每況愈下,眼睛幾乎看不見,腎衰竭加重合并尿毒癥,連續(xù)去醫(yī)院搶救。前幾天感覺不好趕緊去醫(yī)院,搶救了兩天人就沒了?!疤炝?,倒是沒受罪。”徐燁傷感地說。


徐老師突然去世,讓家人措手不及。第二天上午,我一邊陪家人去金山陵園祭奠老人,一邊趕緊打電話找朋友幫忙、聯(lián)系告別儀式的相關(guān)事宜,總算確定了告別的時間和地點。12月19日一早,東郊殯儀館最大告別廳鶴歸華表,璀璨的陽光從高聳的古建筑歇山頂上照過來,人民大學的領(lǐng)導、生前同事、好友和學生代表鞠躬、默哀,為徐老師送行。


儀式結(jié)束準備蓋棺前,親屬走過去最后看一眼親人。徐老師靜靜躺在紅色棺槨中,身著咖啡色中式棉襖、頭戴傳統(tǒng)瓜皮帽和發(fā)帶,面容寧靜而慈祥?!拔野窒袼?,”徐曄看看父親,抬起浸滿淚水的眼睛說。


我走近“睡著”的老師身邊,心里默默地說,您一路走好,學生會懷念您。那一刻,時光仿佛流轉(zhuǎn)到30多年前的人大校園,年富力強的徐國興身著西服,走進教室、登上講臺,微笑著對我們說:“同學們,開始上課……”


前來送別的人大新聞學院教授盛希貴回憶說,徐老師桃李滿天下,是真正的當代攝影教育家。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主任陳凱星告訴我,徐老師上學時關(guān)心學生,畢業(yè)時還操心大家找工作,曾幫他寫過推薦信。全國各地的師生用各自的方式緬懷徐國興老師……


我猜想,當年徐老師的父母給他取名“國興”,一定是盼著國家興旺、人民幸福?!皼]有新中國和改革開放,以及黨和政府的教育培養(yǎng),哪有我的今天!”徐老師曾這樣說。


站立在告別廳前,目送老師的靈車緩緩地駛向陽光正好的地方。不禁想起20多年前也是歲末寒冬、母親去世,還有去年秋天、中學好同學姚老師不幸離世,也是在這里道別。


人生苦短,歲月滄桑。


教過十萬攝影學員


1985年,我們進入人大新聞系八五級新聞攝影班,初見班主任徐國興,他個頭不高,面容白皙,穿著合體的西服,頭發(fā)梳理得一絲不茍,說話輕聲細語,一口南方腔,活像個英俊書生。后來知道徐老師的經(jīng)歷可謂艱辛。他是江蘇宜興人,1956年從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(yè)后分配到人大新聞系攝影教研室,是建國后最早從事攝影教育的教師。他回憶說,剛在人大干了幾年就趕上運動,此后20年中,先后下放京郊養(yǎng)豬養(yǎng)雞、趕大車,后去山西農(nóng)村搞“四清”,帶學生去部隊當兵,再到江西“五七”干校當瓦匠。后來回京隨人大新聞系合并到北京大學,到工廠農(nóng)村“開門辦學”。“那段時間教學荒廢,浪費光陰?!彼z憾地說。


微信圖片_20211227162244.jpg

1957年,作家茅盾在書市上。徐國興 攝


微信圖片_20211227162246.jpg

1964年,民兵雙槍手。徐國興 攝


恢復高考和正常教學后,他工作特別賣力。曾參與中國攝協(xié)最早的攝影講習班的組織教學,中央電視臺主辦攝影講座,講稿由他主編匯集成《學攝影》。他牽線搭橋促成人大一分校與中國攝協(xié)合辦的攝影大專班,那一百多學生后來成為各地的攝影骨干。除認真搞好教學外,還參與創(chuàng)辦中國攝影函授學院并長期擔任副院長,主編撰寫多冊函授教材,為全國攝影界培訓惠及約10萬學員。從業(yè)40多年,撰寫包括高校教材在內(nèi)的30多部攝影書籍,加上發(fā)表的文章和譯文,共約1000萬字。他曾在我的紀實著作《我們這30年——一個記者眼里的中國改革開放》開篇中寫到:“改革開放后真正開始教學,實現(xiàn)了為發(fā)展中國攝影教育事業(yè)做貢獻的夢想?!?/span>


微信圖片_20211227162249.jpg

1982年,國際獲獎作品《出污泥而不染》。徐國興 攝


我們八五級攝影班,是改革開放后首批招收的大學新聞攝影本科生班,被譽為攝影界“黃埔一期”。當時徐老師的教學任務(wù)最重,主講新聞攝影、彩色攝影、攝影技術(shù)技巧等。那時他的攝影課從針孔成像、光圈、快門講起,講得細致入微。他對學生要求很嚴,偶爾完成不好作業(yè),他會不客氣地批評。


微信圖片_20211227162251.jpg

1984年,徐國興著《彩色攝影講義》


那時學校條件差,缺少辦公室。徐老師經(jīng)常上午講完課,中午找個教室坐一會兒,下午接著上課?!皩W生最喜歡他講的國外照片欣賞課,拉上窗簾,在黑黢黢的教室里欣賞布列松、卡帕、亞當斯的幻燈片,精彩的影像打在屏幕上,仿佛打開一扇扇瞭望世界的窗口”,這是我在新近出版的《攝影實戰(zhàn)手記——一個記者30年的記錄與思考》中寫到的。應該說,我們以后從事攝影工作能有所進步,是徐國興等一大批人大老師幫助打下了扎實的基礎(chǔ)。


我們班是新華社委托人大定向培養(yǎng)的學生。從招生到錄取,從文化課到攝影專業(yè)課的安排,從實習到畢業(yè)分配,徐老師和新華社、人民大學的領(lǐng)導及老師付出了很多心血。快畢業(yè)時,徐老師還指導班上同學共同撰寫出版了《世界新聞攝影作品評選》。


微信圖片_20211227162254.jpg

1989,人大八五級攝影班畢業(yè)照,前排左五為徐國興老師。


每次去看望徐老師,總喜歡聽他講過去的那些事。諸如當年他如何拍攝國際獲獎風光照片,去天安門城樓抓拍除“四害”,帶學生到各地和報社進行攝影實踐。有一年,他陪攝影家黃翔去黃山創(chuàng)作,結(jié)果他辛苦拍的膠卷,被人家在暗房里沖壞了,氣得他夠嗆。多年前,他因撰寫出版攝影書得罪了領(lǐng)導,被穿“小鞋”,還影響到評職稱。好在他的教學水平和成果受到廣泛認可,最終榮升教授。“想攔也攔不??!”徐老師肯定地說。其實,徐老師是那種悶頭踏實搞業(yè)務(wù)的,為人耿介執(zhí)著、處事平和清淡,不善搞人際關(guān)系。上世紀90年代退休后,他又返聘回新聞學院講課多年,直到身體頂不住為止。


徐老師給我個信封


畢業(yè)那年,學生各自忙碌,互相聯(lián)系不多,他很操心我們的安全,經(jīng)常派人去尋找一時聯(lián)系不上的同學。他曾讓毛建軍等同學騎車趕到東四環(huán)外的家中找我。此后跟我通電話時他氣得鼓鼓的:“劉衛(wèi)兵,你怎么這么不懂事,為什么不跟我聯(lián)系?”第一次見老師如此生氣,心里實在愧疚。當時有同學不幸離世,他四處奔波,幫著料理后事。


到新華社工作后,有時忙起來就顧不上和老師聯(lián)系。因采訪和徐燁常見面,他說老師挺想念我們。1996年年底我母親病逝,有一天見到徐燁,他塞給我一個信封,打開一看是300塊錢。他說是徐老師給的,讓我節(jié)哀順變。老師給學生送慰問金,讓人感動。我們跟著老師學攝影學知識,也學做人。


1998年,徐老師在繁忙中給我的攝影畫冊《日本人印象》作序,肯定攝影作品同時,希望“衛(wèi)兵君無私無畏、不斷前進?!彼墓膭钭屛以鰪娏诵判?。多年后,我的另一部著作出版,他看了挺喜歡并主動推薦給他的學生、北京青年報總編輯張雅賓幫忙在報紙上連載。


微信圖片_20211227162257.jpg

1998年,徐國興老師為我的攝影攝影集《日本人印象》作序。老師鼓勵讓學生至今難忘


2008年一個春末的晚上,我去張自忠路鐵獅子胡同(段祺瑞執(zhí)政府所在地)院里的徐老師家。他住舊樓里的小兩居室,家具普通而簡陋。多年前徐燁夫婦想幫他裝修一下,被他謝絕。記得當時師母剛?cè)ナ啦痪?,徐老師坐在昏黃的燈光下顯得很孤獨。那次陪他聊到深夜,其間他突然問:“還用膠片相機嗎?”聽說早換成數(shù)碼,老人家苦笑著說:“講了一輩子膠片,數(shù)碼就不大懂嘍!”


微信圖片_20211227162300.jpg

2020年,徐老師住的張自忠路鐵獅子胡同(段祺瑞執(zhí)政府所在地)


那一年,徐老師作為代表參加人大新聞學院建院60周年大會。大會間隙我給他和其他老師拍照,他不時地向人介紹:“這是我們攝影班的學生,新華社記者?!贝髸Y(jié)束,興奮的徐老師讓我和同學沈文及保姆小劉陪著在校園轉(zhuǎn)轉(zhuǎn),走累了在老圖書館附近的石凳上坐坐。望著工作了一輩子的校園,他的眼神里有不少留戀。


微信圖片_20211227162303.jpg


微信圖片_20211227162306.jpg

2015年,人大新聞學院建院60周年,與徐老師留影。左一為北京青年報原總編輯張雅賓


轉(zhuǎn)眼到了2017年秋,徐老師跟我說很想出本攝影作品和文章的集錦,可多方聯(lián)系都沒成。“身體不行了,再不出就沒機會!”不輕易求人的老人嘆口氣說。我看過部分書稿和照片,提了些修改意見,勸他先別急。隨后我很快聯(lián)系了人民日報出版社編輯王慧蓉,極力推薦這本書。此后王編輯專門登門拜訪徐老師,經(jīng)過多次修改醞釀,第二年初春,《徐國興攝影作品與文集》終于出版發(fā)行。


微信圖片_20211227162309.jpg

徐老師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。人民日報出版社,2018年。


“你幫了大忙!”徐老師把新書送給我時說。陽光從窗外灑進來,照在他喜悅而日漸消瘦的臉上。近些年,因為采訪忙和疫情突發(fā)等原因,問候徐老師少了些。有一次忘了接他電話,他專門找同學吳亮讓我回電話。他通電話時說:“你夠忙的呀?”有時一打電話就聊半個小時。


每次見面,他總是挨著個兒問班上同學怎么樣,聽說同學們發(fā)展不錯,他欣慰地點點頭。多年前徐老師過80歲生日,班上不少同學去祝壽。他興奮地拉著我們到外面吃上海菜,而且非要去結(jié)賬。兩年前,與人大老師盛希貴、武聯(lián)仲去拜訪他,聽盛老師說“您在暗房里手把手教曝光、校色、做試樣……”他聽了挺開心。


2020年國慶假期,我和同學吳亮、毛建軍、沈文去看望。徐老師記憶力超好,像講課一樣給我們講了幾個小時的經(jīng)歷。毛建軍說,沒有當年老師額外給他開小灶、加學習任務(wù),就不會有后來的進步。


近來去老師家發(fā)現(xiàn),原本他家書柜里裝滿的攝影圖書和畫冊少了許多。一打聽他都捐給了新聞學院和圖書館?!皶璩鋈ミ€有點兒用?!彼χf。今年春節(jié),同學約我一起去看徐老師,正趕上有事沒去成,盡管此后我專門給徐老師打電話問好,還是留下了遺憾。這些年我常跟他說,有需要做的,您千萬別客氣,可他總是不愿意麻煩我們。


大學班主任徐國興走了,從此人間再無“徐老師?!彼咴谛履昵暗穆《瑫r節(jié),正值陽光燦爛。他會在天上望著我們,他的作品活著,他也會活在學生的心間。


作者簡介

劉衛(wèi)兵,新華社高級記者,中國攝影家協(xié)會會員、中國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。1989年畢業(yè)于人大新聞系新聞攝影專業(yè)。長期從事社會和時政新聞攝影采訪。代表作《總理為民工追工錢》《領(lǐng)導人為外賓撿眼鏡》,作品曾獲中國新聞獎。著有《奔波在戰(zhàn)爭前線》《隨訪連戰(zhàn)的日子》《回望20年——一位新華社記者的采訪手記》《我們這30年——一個記者眼里的中國改革開放》(中英阿文版)《攝影實戰(zhàn)手記——一個記者30年的記錄與思考》,以及攝影集《日本人印象》。其中《回望20年》獲徐遲報告文學獎優(yōu)秀作品獎,《我們這30年》獲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。


本網(wǎng)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(wǎng)絡(luò)平臺,所發(fā)圖文僅供傳播信息、介紹知識、說明問題之用;相關(guān)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轉(zhuǎn)載請務(wù)必注明出處和作者。

稿件一經(jīng)選用,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(wǎng)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(wǎng)或與本網(wǎng)有合作關(guān)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、互聯(lián)網(wǎng)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(yè)學術(shù)文庫等。

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(quán)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。

了解更多動態(tài),請掃描二維碼,關(guān)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: